04/16
聖光神學院春季班:再思基督教藝術的靈性製造~以巴洛克圖像藝術為例
4/17~5/15共5週,每週四18:30-21:20
授課老師:羅頌恩 老師
*萊比錫大學西方藝術史研究所進修
*東海大學西方藝術創作碩士
*東海大學美術系兼任講師
基督教藝術的發展在宗教改革運動與天主教「天特會議」(Concilium Tridentinum, 1545-1563)後,藝術表現在新教地區與天主教國家之間出現了截然不同的發展趨向,進而產生了後現代哲學家德勒茲(Gilles Deleuze)以「皺褶」(le Pil)的複雜性來說明十七世紀的巴洛克總體藝術。
對基督教深具信仰實踐運動特質來說,巴洛克時期同時也是積極的「大使命」時代。因此,在皺褶理論與積極作用的宗教活動交互對應之間,為今日提供了一種解析視覺藝術創造的特殊視角,即以靈性觀看作為認知作品的前提,以此把握藝術存在於信仰群體中的屬靈價值。
課程將在此基礎上,進行巴洛克時期相關視覺創作的基督教藝術介紹,並藉由分析盧雲(Henri Nouwen)的圖像靈思書寫來釐清圖畫藝術對「拒絕偶像崇拜」的基督信仰之存在價值。
上課地點:聖光神學院
研經學習