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的瀏覽器已過時

要正常瀏覽本網站請升級您的瀏覽器。 現在升級​​

×

03/26 - 04/09

當代法國技術哲學發展的譜系:西蒙東、史蒂格勒、許煜│楊硯奇

楊硯奇博士透過閱讀《技術與時間》三部曲,指西蒙東的哲學是史蒂格勒的主幹,可是在某程度上他們的思想走相反的路線:西蒙東開啟了技術物與人之關係,史蒂格勒就回到人之上,技術物如何影響人。這方面史蒂格勒深受胡塞爾的影響,提出「第三持存」來指向當代社會技術發展,反過來取消(胡塞爾提出的)「第一持存」及「第二持存」。「第三持存」關乎於人的記憶和技術帶來的外延,記憶的工業化造成人類的普勞化(proletarianization)。


楊博士提醒參加者,要閱讀史蒂格勒的著作,必須先理解胡塞爾的著作,因為史蒂格勒的演繹產生很多歧異。史蒂格勒的思想,不少也是受勒魯瓦—古朗(André Leroi-Gourhan)影響。楊博士也直言,史蒂格勒視技術發展對人類產生負面影響,感對悲觀(與西蒙東及胡塞爾不同),所以著作都見到他對文化極力的批判。

楊博士預告下課會探討史蒂格勒的其他著作,亦會繼續無私地分享自己的研究心得,並許多他與史蒂格勒的一手交流經驗⭕還未報名的,要把握機會喔🔥


3月27日(四)史蒂格勒(二):象徵苦難、負人類世與分岔:史蒂格勒的診斷與解方

4月3日(四)許煜(一):論數位物件的實存、遞歸性與宇宙技術

4月10日(四)許煜(二):機器與主權下的中國未來主義與後歐洲


27/3, 3/4, 10/4(星期四)


▌時間:7:30-9:30PM

▌型式:Zoom(Zoom link 會在課堂開始前1~2日寄出到登記的電郵,設有即時詮譯字幕功能;課堂錄影有七日限時重溫)

▌語言:國語


▌主持:陳家富博士


▌講員:楊硯奇博士


臺灣國立交通大學社會與文化研究所博士,研究專長為技術哲學(特別是西蒙東 Gilbnert Simondon、史蒂格勒 Bernard Stiegler和許煜 Yuk Hui)、數位世界現象學、美學、當代藝術、策展與社會研究、世界哲學、臺灣哲學、作為現象學和分析哲學共同起源的再現論(與Jocelyn Benoist對話),以及1970-1980年代香港電影。

提供附件下載

|
研經學習
報名已截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