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的瀏覽器已過時

要正常瀏覽本網站請升級您的瀏覽器。 現在升級​​

×

06/12

中華神學人協會研討會──《尼西亞信經》1700週年

簡介:2025年適逢《尼西亞信經》制定1700週年。作為基督教會歷史上最具影響力的信仰宣言之一,《尼西亞信經》不僅奠定了三位一體教義的根基,更在早期教會的紛爭中成為合一的象徵。當代社會正處於多元主義、相對主義與懷疑主義的衝擊之下,另外也面臨國族主義、本土主義的崛起,教會內外的信仰認同與實踐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。值此歷史時刻,重新檢視《尼西亞信經》的神學意義、歷史軌跡及其對當代教會合一運動的啟發,具有深刻的學術價值與現實意義。


本研討會旨在匯聚歷史學、神學、宗教哲學、政治哲學等不同領域的學者與實踐者,共同探討《尼西亞信經》的歷史貢獻、神學爭議與當代實踐潛力,並反思其在全球化與多元文化處境下的新使命。


順此,中華神學人協會以「《尼西亞信經》1700週年:在多元與懷疑的時代重尋合一信仰的根基」作為2025第一次研討會的主題。此次研討會歡迎各種進路的學術及神學討論,包括但不限於以下問題:

1. 尼西亞會議是否及如何反映早期教會的政教關係

2. 尼西亞信經對認信條文的統一,對於當時教會的合一有何貢獻?又有何局限或負面後果?

3. 尼西亞信經的基督論、尤其引入「同質」(homoousios)的概念,是否有效地解決早期教會的神學爭論?會否引起一些不必要的爭論?

4. 比較尼西亞信經與使徒信經,二者在神學上有何異同?對教會合一的作用而言,孰更優勝?

5. 對於歷史上羅馬公教(天主教)與基督正教(東正教)就「和子」(filioque)的爭論及分裂,有何反思?

6. 尼西亞信經對於現代教會的合一運動有何正面意義?有何局限或障礙?

7. 近年世界信義宗聯盟(Lutheran World Federation)與基督正教就「和子」問題達成共識,並決定採用沒有「和子」的版本,對於教會合一有何意義?對於華人教會又有何意義?

8. 在以多元、相對、懷疑等為特徵的當代文化處境,用信經式的「我信」來表達信仰,是否可行? 是否必需?


現誠邀各方好友參與討論。無論是聖經研究、教會歷史、當代基督宗教研究、神學或哲學探討、牧養實踐反思以至神學與相關學科的跨科研究,皆無任歡迎。


主題:《尼西亞信經》1700週年:在多元與懷疑的時代重尋合一信仰的根基


日期:2025年6月13日(星期五)


時間:上午9:30-中午12:30(香港/北京時間)


形式:線上及線下同步進行(Zoom連結將於研討會前一天透過電郵發送給報名者)


地點:旺角弼街基督教大樓 香港浸信會神學院教牧持續教育中心706室

對象:海內外大專院校或神學院師生,對神學研究有興趣的教牧或機構同工


主辦:中華神學人協會,漢語基督教文化研究所

語言:普通話


備註:若 台端擬分享論文,請於2025年5月4日前報名及提供發表題目(題目可再修訂),並於2025年5月11日前將論文摘要及個人簡歷提交至 tinchiwong@iscs.org.hk 。協會學術委員將審核各位的摘要,並在2025年5月30日前通知各位評審結果。

提供附件下載

|
研經學習
報名已截止
BESbswy